第一、心的途径,即从良心出发来确定该采取什么立场。
所以在人类思想史上,推己及人是最真切、最实在的观念。仁的价值,引起很多的误会,因为仁在儒家思想中,是对他人有等差的爱,不是基督教的博爱,也不是墨子的兼爱,而是与他们有很大区别的等差的爱。
譬如鸦片战争以后,日本先是学习兰学,也就是向荷兰学习,然后向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甚至美国学习,其他几个亚洲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,都明显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。从网络中心点了解人,了解每一个人的尊严,便是不放弃个人又兼顾群体的精神,也是为己之学所要突出的精神,更是通常所谓孟子之学的重要内容,甚至荀子也有类似的主张。由青年渐渐到壮年,由壮年渐渐到中年,由中年逐渐到老年,人生不能越过一个阶段而跳入另一阶段,不能先老年再中年,不能先死再中年。从这一角度看,儒家价值的来源,也就是孔子最核心的价值:仁者爱人,就有了生命内部的根基。要建立现在的文化认同,回应现在的文化认同挑战,发展中国文化的主体性,仍不能不首先依靠儒家。
礼就是由社会发展出来的一套规则,是社会文明的客观表现形式。儒家的学问《论语》讲得非常清楚,概括起来便是为己之学。博爱者,圣人之心也[2](P52)。
不过,这则语录突出了仁作为精神境界而不是宇宙原理的实体意义,强调仁的精神境界就是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。因此,只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(身)才是至仁的境界。仁者固博爱,然便以博爱为仁,则不可。这应该是接着董仲舒来讲的。
因此,大学是大人之学,大人者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,其视天下犹一家、中国犹一人焉,若夫间形骸、分尔我者,小人矣[7](P373)。张岱年此论可谓扼要而简明。
是其一体之仁也,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。从他所言一日反本复常,则万物一体,万物一体矣,无物我之间也,万物一体,无适而非仁来看,他也是主张以万物一体为仁的。在这一点上,上蔡之说比程颐仅仅从性情之辩来说,要有力得多。问:人心与物同体,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,所以谓之同体。
二人退,余从容问曰:万物与我为一,其仁之体乎?曰:然。既然人者天地之心,人的意识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自我意识,而是整个宇宙的自我意识。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这是圣人尽心的境界。据《朱子语类》等书所引,上蔡论仁还有以下说法: 试察吾事亲从兄时此心如何,知此心则知仁[7](P477)。
吕大临说: 仁者以天下为一体,天秩天叙,莫不具存。号物之多至于万,则物将有不可胜穷者。
既曰仁之端,则不可便谓之仁。来源:《河北学刊》(石家庄)2016年第20163期 第1-6页 内容提要:北宋的道学发展到南宋前期,仁说处于其中的核心。
吕大临本是横渠门人,横渠死后,往来于程门。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,则自然公是非、同好恶、视人犹己,视国犹家,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。《西铭》原名《订顽》,这里的仁之体或仁体是指仁的本质,对仁的境界本质(仁体)的理解和体验叫作观仁,也叫作识仁: 学者须先识仁。……此道与物无对,大不足以名之,天地之用皆我之用,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,须反身而诚,乃为大乐。与天地参,正名为人[3](P150)。仁是天心,此天心亦禀赋为人心: 颜子之资禀天然完具者,以其天地之心大也。
[3](P8)上蔡不赞成以爱说仁,并指出《论语》中孔子许多论仁的话与爱无关,以此来支持他自己的看法。医书有以手足风顽谓之四体不仁,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。
程颢、杨时、吕大临、游酢都以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解释仁。孔子曰:仁者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
上蔡先逝,卒于北宋后期。仁至难言,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,欲令如是观仁,可以得仁之体[2](P15)。
在《二程粹言》中也有若干论及爱与仁: 仁者必爱,指爱为仁则不可。但他又承认仁之道不亦大乎,仁统诸德,代表了一种最大的统一性。[5](卷29)范氏本属湖湘学派,此处的先生是指王信伯。汉代儒学重视仁者爱人的伦理意义,是因为其着重点指向政治的实践(爱民)。
而他说爱只是仁之用,对于什么是仁之体,却并未论及。惟公近之,非以公便为仁,这种先放后收的说法在程颐语录中常见,可谓伊川笔法。
换言之,他主张仁之体是一种境界,而博施济众与立人达人都是这种境界的表达和表现。是以痒疴呼吸、感触神应。
天心所以至仁者,惟公尔。世之论者,以为仁者爱而已矣。
知其体物而不可遗,则天下之理得矣。可见,这种一体不仅在境界上应然如此,在心体上本然如此,而且从存有的状态来说是实然如此。从张载到王阳明,宋明儒者均未放弃气的观念。其中的要点是: 第一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一种精神境界,具体表现为视天下犹一家、中国犹一人,亦即视人犹己。
岂惟大人,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,彼顾自小之耳。这种把《论语》的天下归仁解释为物物皆归吾仁的做法,使归仁说与万物一体说可以结合。
如手足不仁,气已不贯,皆不属己。故夫为大人之学者,亦惟去其私欲之蔽,以自明其明德,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。
他指出,周敦颐、张载都绍述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,以爱说仁,如周敦颐云爱曰仁,张载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,仁之至也,爱道之极也。唯仁者为能一以贯天下之道。